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土地日 > 第23个全国土地日 > 节约集约用地 > 先进经验

华蓥争创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的探索

2012-12-24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华蓥市人民政府市长 肖伟华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用矿基本方针,推动四川华蓥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根据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创建工作要求,华蓥市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创建工作正在不断深化。

  华蓥市位于四川东部、华蓥山中段西麓,因华蓥山而得名, 1978年建置华云工农示范区,1985年撤区建市,面积470平方公里,辖9镇1乡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0万。华蓥系四川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区位独特,交通便捷,文化积淀深厚,资源富集,矿产资源储量大、易开采,拥有煤、石灰石、玄武岩、优质矿泉水等多种矿种。先后成功创建为四川省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置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8亿元,同比增长15.4%。

  狠抓组织领导,构建各级齐抓共管良好局面

  健全工作机构。根据国土资源部、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国土资源、发改、财政、监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创建活动的具体工作。将创建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议事日程,市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创建工作,全力破解工作难题,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配强工作力量。在全市范围内抽调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干部,组建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到工作统筹安排、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我市各乡镇(街道)、市级相关部门相应成立了专门工作班子,落实了人、财、物等保障,有力地推进了各项工作开展。

  完善工作机制。及时出台了《华蓥市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四大工作目标、三大工作任务、四大工作步骤、四大工作要求。此外,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建立土地管理长效机制的意见》和《关于建立健全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的通知》,明确了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共同责任主体及分工,建立完善了国土资源管理执法联动和协作机制、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考核问责机制、部门联动和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了耕地保护、遏制了土地矿产资源违法行为、维护了国土资源管理秩序。

  严明工作奖惩。为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我市将创建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市级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出台了《关于对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工作实行目标管理的通知》,对创建工作实行严格考核、严格奖惩、严格问责。通过机制体制建设和考核奖惩,充分延伸了国土执法监察部门职能,逐步实现了土地由“一家管多家用”向“多家管多家用”的根本性转变。

  狠抓宣传工作,营造全民参与创建活动氛围

  为充分发动各乡镇(街道)、市级相关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关注、支持、参与创建活动,使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矿产资源成为各级各界的自觉行动,制定印发了《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创建活动宣传方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建工作宣传活动。

  通过会议活动促宣传。通过组织讨论发言、撰写文章、参观学习、专题培训、交流经验等方式,不断提高干部群众参与、宣传创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实地开展创建工作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现场咨询、政策讲解等,切实增强了创建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新闻媒体促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载体,对创建工作的进展情况、重要动态、工作经验、先进典型等进行宣传报道。制作宣传专题片《节约集约在华蓥》,通过广播电视台、广场LED大屏幕、政府网站等媒体滚动播放,扩大了创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在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开辟节约集约专栏,及时发布了创建工作的文件、方案、部署,报道了各乡镇(街道)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情况。

  通过简报资料促宣传。通过印发宣传资料、散发宣传单、悬挂宣传标语、出动宣传车辆等形式,对创建活动集中进行宣传报道。截至目前,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和“5·12”防灾减灾日等契机,发放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宣传资料13800余份,制作大型宣传展板15幅。督促各级各部门及时报送创建工作资料,推广先进经验做法。截至目前,市创建办编写节约集约专题简报12期,及时生动地宣传报道了创建活动的进展情况。

  狠抓创建活动,确保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

  科学推进规划编制实施。华蓥市高度重视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在《华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编制过程中,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的关系,深入调研分析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等有关内容,科学配置和使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力争为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积极组织各乡镇(街道)、市级相关部门和群众代表召开专题会,认真开展听证评审,广泛征求、收集、吸纳社会各界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建议,确保了规划的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规划》经省政府审批后,及时在国土资源门户网站进行了公示。严格执行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将探矿权和采矿权设置纳入规划管理,2011年共设置采矿权1宗。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土地利用计划管理,2011年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下达我市土地利用计划为农用地52公顷,其中耕地36.8417公顷,2011年我市实际报批征收土地农用地47.1003公顷,其中耕地36.8417公顷,没有突破上级下达的年度用地总规模。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明确耕地保护职责,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规划,全面落实了乡镇(街道)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所耕地保护目标考核责任制,同时严格执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巡查工作责任制,做到了依法合理用地,确保了耕地保有量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2011年我市耕地保有量为14718.07公顷,高于上级政府下达的11693公顷的目标任务3025.07公顷。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共同责任制,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通过发放基本农田保护卡、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等方式,坚守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果,结合近期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要,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片(块)5149片(块),保护面积9428.66公顷,超过我市目标任务48.66公顷。大力实施土地整治项目。2011年,我市征收土地47.1003公顷,实施土地整治项目9个,整治规模4633公顷,投资7700万元,预计新增耕地480公顷,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同时,对出让的建设用地之中的耕地实施了表土剥离利用。2011年度出让工业用地29.6公顷,对其中条件适宜的17.8公顷实施了表土剥离,剥离耕作层土壤5.34万立方米,用于相邻的明月鼎足村土地整治和永兴河心村土地整治项目土地平整客土工程。

  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工作。华蓥市系三线建设城市,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八大军工企业先后搬离,留下了大量废弃闲置土地。全市废弃工矿地复垦潜力达1612.47公顷,预计可新增耕地1199.52公顷。为挖潜盘活闲置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通过积极对上汇报争取,在四川省国土资源部门的关怀支持下,我市于2012年被纳入了工矿废弃地复垦试点县市。目前,已经编制完成了《华蓥市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通过国土资源部规划司组织的专家评审,正待批准后实施。

  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共编制上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8个,规模约368公顷,估算投资5.5亿元。其中,批复项目2个(永兴、禄市项目),规模87.9928公顷,估算投资1.35亿元;入库项目1个(华龙项目),待补充完善资料项目5个。已批复的永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预计2013年完成项目实施。

  严格执行工业用地预审制度。为缓解工业用地供需矛盾,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我市重点加强了对工业用地项目的预审,发改、住建、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对工业项目的产业政策、用地规划、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等指标进行严格准入审查,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淘汰类项目、低投入项目以及其他限制类项目坚决不予立项、不予安排用地计划。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广华工业新城入园项目投资强度每亩不低于100万元,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2011年,全市共办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15件,面积36.952公顷。

  强化工业新城节约集约用地。除特殊行业外,大力倡导工业厂房向高空发展,鼓励企业新建多层标准厂房,充分利用“地上”空间,“借天生地”。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对新增工业用地,进一步提高用地控制指标,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部分,市政府给予适当补贴。通过工业项目供地后续监管调查,广华工业新城被抽查的10个建成企业平均容积率达到0.8以上,高于国家制定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加强地籍地政管理和服务。全市应办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证登记宗地数24689宗,累计完成登记23286宗,使用权登记发证率94%。开展农村土地确权颁证,集体土地所有权应发证703宗,已发证642宗,发证率91%;宅基地应发证68957宗,已发证63298宗,发证率92%;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应发证53宗,发证率100%。2011年,调处土地权属争议4宗,争议调处率100%,无因土地权属争议引发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和越级上访。

  全力确保矿业秩序规范有序。近年来,我市坚持按照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的总体要求,不断强化矿业管理,切实规范矿业秩序。通过持续开展矿业市场集中整治,无证勘查开采、私挖滥采现象大大减少;超层超界、矿权争议逐年减少;采矿许可证年检、矿山储量动态监测、采矿权公示牌设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最低开采规模和准入条件控制等方面制度健全、行之有效,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拥有矿山企业80个。其中,煤矿30个、年设计生产能力443万吨,非煤矿山企业50个、年设计生产能力480万吨,矿业从业人员2.7万多人,矿业产值占据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按照“优化布局、整合资源、集约高效、减少重复投资、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市于2001年启动和开展了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截至目前,小煤矿由63个减少至27个、减少了57%,非煤矿山由84个减少至50个、减少了41%;关停9家产能效益低的小水泥厂,将其矿产资源进行了整合重组,新建投产了新型干法水泥项目2个(蓥峰水泥、川铁水泥),年生产能力达400万吨,在建项目2个(宏云水泥二期、川广水泥),建成后年生产能力达300万吨。通过强力整合,全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更加优化合理,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全市煤矿开采回采率达87%以上,非煤矿山开采回采率达93%以上,选矿回收率达95%以上。

  强化科技支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高效合理。攻克复杂地质条件综合机械化采煤难题。华蓥广能集团攻克大倾角综采技术,采煤工作面年产量由20万吨提高到60万吨,煤炭资源的回采率与高档普采方式相比提高30%以上,矿井工作面数量减少50%、回采率达95%以上;在攻克大倾角综采技术之后,资源回采率普遍提高30%。华蓥市复杂地质条件极薄煤层综采技术国内领先。该技术为下分层1000余万吨煤炭资源开采提供了技术保障,使矿井寿命延长10年以上,下分层煤炭资源采出量由无法开采提高到90%以上。加强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建成瓦斯发电站4座,装机14台,总装机容量8000千瓦,发电2268万度,瓦斯利用率达70%,年资源节约价值300多万元;开发矸石发电,建成6000千瓦和12000千瓦两座煤矸石发电厂,年煤矸石综合利用量达17.86万吨,发电7126万度,节约煤炭资源6万吨;此外,还建成水泥厂余热发电项目3个。我市广能集团绿水洞煤矿2012年被国土资源部授予“矿山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优秀矿山企业称号”,并获得奖励资金800万元。

  狠抓地灾防治,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步伐。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我市地质灾害具有隐患点多、密度较大、危害突出的特点,2011年全市地灾隐患点共计256处。其中,滑坡点158处、不稳定斜坡和矿渣堆积体39处、崩塌危岩点43处、泥石流点7处、地裂缝和地塌陷9处,市级重点监测点14处。为此,我市强化了地灾防治工作宣传和培训,编制了地灾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发放了地灾防治明白卡,加强了汛期值班、巡查排查、避险搬迁、地灾治理和应急场所建设。近年来,我市实施地灾避险搬迁550户、总投资520万元,实施小型危岩治理33处、总投资140万元,建设避险场所安置点4个、总投资130万元,实现了20多年无人员伤亡的目标。切实强化矿山环境保护。在矿业企业实施生产作业过程中,督促企业严格矿山绿化、破碎湿化、开采机械化作业等相关要求,实行台阶式开采、中深孔爆破、机械化铲装,矿山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近年来,全市矿业企业投入整治资金7000余万元,用于植被恢复以及尾矿、污水、收尘处理,有效改善了矿山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切实推进地质环境项目实施。2010年我市依托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优惠政策,申报获批了《华蓥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0-2012),该项目2010年度下达治理资金1亿元,2011年度下达治理资金0.6亿元,2012年预计下达治理资金1.4亿元。项目资金下达后,我市各级部门迅速行动,编制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以及辖区内82个矿山企业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对境内80个矿山企业全额征收了矿山环境保证金,截至目前,全市共征收矿山环境保证金1686.4万元,已投入470万元用于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稳步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2007~2012年共实施了李子垭煤矿、高顶山矿区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8个,总投资达3850万元。待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全面完成后,预计将恢复耕地201.9公顷,恢复地形地貌景观71.24公顷,增植林木138315株。

  狠抓管理执法,提升节约集约用地用矿水平

  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优化办事流程,继续推进“阳光政务”, 2011年度国土资源部门开展土地矿产等4项其他行政权利、2项行政许可、38项行政处罚、1项行政确认,在门户网站进行了公开。国土资源部门规范了办事程序,编印了《办事指南》,出台了会审办法,明确会审范围、程序及具体要求;加强了制度建设,从行政许可审批、工作目标责任制等方面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科学制定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相关政策文件,无与法律、法规和上级规范性文件相悖离的情况,全年无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

  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利用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拉网式”清理处置闲置土地工作,共清理闲置土地8宗,面积65.88公顷。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无偿收回3宗工业用地国有土地使用权、面积64.9公顷,目前已新引进部分企业对该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对因基础设施不配套而闲置的5宗0.98公顷城镇混合住宅用地,已全部督促业主开工建设并竣工。针对目前地少人多,建设用地指标紧缺这一现状,我市大力挖潜,积极引导企业利用原军工企业搬迁后遗留的大量资产和土地,近几年通过“招商引资、挖潜利用、引外兴内、大力填充”,兴办工业企业10余户,利用空闲厂房和土地33.33公顷,有效地盘活了存量土地,实现了“变闲为宝、保护耕地、壮大工业、政府收益”一箭四雕的目标。

  狠抓用地用矿执法检查工作。建立动态巡查制度。研究制定了华蓥市违法用地用矿巡查工作方案,聘请乡镇(街道)村级联络员127名,强化市、乡(镇)、村三级动态监管,对巡查过程中发现的情况做到了及时上报、及时研究、及时处理,形成了动态监管新格局。2011年通过巡查共发现土地违法行为13件,口头制止1件,书面制止12件,及时将违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严格卫片执法检查。坚持“乡镇主导、部门联动、属地整改”,将违法违规用地用矿处理整改工作纳入乡镇(街道)综合考核,严格进行考核奖惩。2010年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立案查处20件,立案查处率100%;处罚金额达419万元,没收违章建筑物面积19967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面积5985平方米,复耕土地面积5985平方米。2011年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我市无一起违法占用耕地案件。

  节约集约利用,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计。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在今后的工作中,华蓥市将继续以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创建活动为统领,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举措,勇于突破,努力开创节约集约用地、用矿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