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土地日 > 第23个全国土地日 > 节约集约用地 > 理论探讨

关于严格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调查与建议

2013-06-06      来源:廊坊市工商业联合会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解决土地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意见和市政协2012年工作要点安排,我们将严格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列为今年重点调研课题,组成了以主席寇德松、副主席毕晓明为组长的专题调研组。采取市县联动的形式,先后向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发放土地情况调查表,组织召开了相关部门、政协委员参加的座谈会8次,并赴霸州市、三河市等地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土地对廊坊发展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通过狠抓耕地保护、强化规划管理、严格土地执法、推进集约利用等有力措施,推动全市土地工作健康发展,在服务廊坊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

  1、保障了民生和社会稳定。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维护耕地保有量,保障了全市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稳定农村、富裕农民的实际效果。切实保障民生工程用地,持续实施“医、学、路、水、保、养”六项民生工程,城乡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2、支撑了城市建设。通过多年的拆迁整治、旧城改造工程和新城建设,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相继建成,各县(市、区)城镇面貌大为改观,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城乡建设的整体提升,先后赢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廊坊从一个改革开放初期以百货大楼、麦洼楼、三角地为标志性建筑的小城镇,已经发展成为独具特色、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中等城市。

  3、推动了经济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廊坊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按照集约节约的理念开发利用土地,建立起4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20年的发展,全市省级以上园区达到38个,富士康、华为等一批产业龙头项目落地廊坊,经济建设全面提速,经济实力跃升新台阶,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12亿元,全部财政收入251.4亿元,正在向着“两个率先”目标迈进。

  二、我市国土资源形势依然严峻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全市国土资源形势依然严峻,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正确认识我市国土资源形势,既要认真分析我市客观存在的较为单一的国土资源结构,又要充分考虑廊坊的独特区位、面临的机遇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还要认真对待土地工作中存在的管理粗放、监管不严等实际问题。

  1、辖区面积小,国土结构单一。廊坊辖区总面积6429平方公里,是河北面积最小的设区市。我市属于典型的内陆型城市,地貌类型单一,不沿海、少山地、以冲积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7.2%。与天津、唐山、沧州等地相比,用地空间和潜力存在很大差距,如唐山曹妃甸拥有1710平方公里的沿海滩涂和荒地,为今后发展提供了充足用地。

  2、耕地比例大,后备土地资源匮乏。全市共有耕地536.75万亩,占总面积的56.5%;林地和园地113.44万亩,占总面积的12%;城镇村庄、工矿企业、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共计282.29万亩,占总面积的30%;其他用地13.55万亩,占总面积的1.5%。

  由于我市固有的土地结构特点和保护耕地的战略需求,与其它市相比,耕地和基本农田基数、比例都较高(见图表2)。上世纪90年代,由于耕地减少过快、人地矛盾突出的压力影响,以及国家对基本农田保护的政策支持,我市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划定基本农田5151748.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6.6%。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廊坊实际和粮食安全,确定2010年和2020年耕地保护目标为5527500和5368500亩。目前,全市基本农田保护率超过90%,部分县接近100%,保护压力巨大。这样,使我市可利用土地回旋余地很小,建设用地资源相对匮乏。据二调数据显示,理论上全市现有后备资源约30万亩,而实际适宜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并不多,加之京沪高铁、京台高速等国家重点线性工程大量占用我市土地指标,使占补平衡越来越难。

  3、经济发展快,土地供需矛盾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我市土地刚性需求快速增长,加剧了土地供需矛盾,使“双保双促”(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促进调结构、促进转方式)的任务更加艰巨。近年来,虽然通过争取指标、内部挖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地紧张问题,但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据统计,2011年我市用地需求达20万亩,而获批用地仅2万亩。从调查看,2009年至2011年我市列入省重点的278个项目,只有104个项目获得了建设用地指标,我市6个物流园区,规划占地112440亩,现仅落实土地指标不足3000亩,一些城建项目由于没有用地指标也不能开工建设。

  4、利用效率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我市用地缺口很大,指标紧张,但土地低效利用和闲置浪费问题依然严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部分地方供地模式仍是政府招商、企业申请、国土部门供地,由于用地审批把关不严,造成供而不用、供多用少等现象比较严重。二是集约用地水平较低。据统计,全市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在150——180万元/亩之间,低于河北省政府规定的200万元/亩标准,工业用地容积率普遍低于0.8,有的园区产业基础差,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更低。三是城镇规划不尽合理,城市建设中,大广场、宽马路、大公园浪费土地比较严重。四是农村土地利用率较低。一方面,农村农用地产出水平和利用效率较低,另一方面,村庄占用过多土地,全市农民居民点用地97万亩,人均居住面积218平方米,是全国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的1.7倍,而且布局分散、空闲较多。

  5、潜在隐患大,不规范用地现象普遍。面对保发展与保耕地的两难局面,有的地方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到位、不顾政策越红线,违法占地上项目。从卫片检查结果看,全市各地仍存在以租代征、占而不用、圈地炒地、擅自改变土地性质、开发小产权房等违法用地现象,在多次整改中,仍有个别单位顶风占地、我行我素问题,特别是近年来还出现了万庄艺林公园、香河涉地事件等违法用地行为,对廊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土地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纳入国家战略,以及北京东移南扩、首都新机场即将开工建设等利好因素,为廊坊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带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到廊坊发展,必将导致土地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而且将长期存在。有效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已成为把握“廊坊机遇”、实现“两个率先”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廊坊土地资源的弥足珍贵,我们应有更深切的认识,真正从战略高度牢固树立惜土如金、珍惜每一寸土地的意识。

  有鉴于此,今后我市土地工作的基本思路应当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实施精良管理、追求高端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依法依规用地、节约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和提高土地效益的基本原则,通过一系列符合廊坊特点又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高效利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支撑,实现既要突出保发展,又要严守耕地“红线”,既满足当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空间。为此建议:

  1、着眼长远,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保发展与保“红线”并重的要求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前我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应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抓好总体规划的细化分解。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尽快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提高可操作性,做到既有总体规划,又有实施细则,既有阶段目标,又有年度计划,既有对全市的宏观把握,又有对各县(市、区)的具体指导,确保与“十二五”规划有效对接,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落实。其次,坚持与时俱进,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完善。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特殊的区位,决定了廊坊在发展上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所以,土地总体规划不可能穷尽将来的一切未知条件,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修改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到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使之始终保持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2、突出重点,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发展是硬道理,保发展是土地工作的永恒主题。在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保发展、保重点是节约集约用地的应有之义。要采取多种措施,有保有压,确保重点项目的土地供应。一是好钢用在刀刃上,把土地指标向大项目、好项目倾斜。要按照“调结构、转方式”要求统筹用好土地指标,凡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发展定位,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项目用地要重点保障、优先供应。对于质量不高的项目,土地部门要在土地供应上“一票否决”。二是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重点工程用地需求。结合“十二五”规划,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关系社会民生的教育、医疗、文化等重点工程用地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做到不因为用地问题影响工程上马和工程进度。三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用好增量与盘活存量并重。在用好增量上,在确保有限的土地指标高效利用之外,最大程度地争取国家和省预留指标;要用足用好政策,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做好省内指标调剂的文章,确保项目落地。在盘活存量上,要多措并举。首先,有序开展村庄整理和新民居建设。据测算,我市3222个村街至少可整治出存量建设用地30万亩,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突破“瓶颈”制约。其次,开展土地整理,对市域内砖瓦窑和交通主干道沿线废弃地进行整治,增加农用地。第三,加大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力度,按照有关政策,重点做好永定河沿岸沙地、文安荒草地开发和黑龙港流域盐碱地综合整治,增加耕地后备资源,满足占补平衡需要。第四,依据规划,加大旧城改造力度,特别是加快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步伐,腾出土地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第三产业发展用地需要。

  3、依托园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要依托园区这个载体,坚定不移地走项目进园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这条科学发展之路。一是优化结构布局,科学有序推进园区建设。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发展园区,防止无序发展,盲目圈地现象。对全市3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根据产业特点进行分类,形成产业结构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省级以下园区要上档升级,对项目吸附力不强、基础条件差、产业特色不鲜明的园区该撤的撤、该并的并。建议市政府适时出台政策,实现园区的“二次创业”。二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按照土地供应向园区集中的原则,工业项目一般不得在园区外规划和供应土地;提高园区项目准入门槛,严格控制“三率”,综合利用配套设施;总结推广三河、霸州等地发展“区中园”的经验,提高园区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要建立有序的退出机制,在土地出让合同上约定土地用途和投入、产出指标,一旦违约要进行清理。按照土地政策,对未按要求开发的闲置土地课以罚金或无偿收回,保证园区内项目进得来、退得出,同时有效治理入园企业转卖土地等行为。三是以城市化理念建设园区,保障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用地。今日的园区就是未来城市的一部分,要有超前眼光、整体规划,兼顾各项社会功能,少走弯路。决不能因为土地资源紧张就不考虑或挤占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用地空间,这样不仅不是节约利用土地,而且还需要将来花成倍的代价“补课”。四是加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高农用土地综合效益。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新型农业的要求,鼓励扶持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园区建设,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同时,通过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促进土地规模化种植。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农药、桔杆还田、节水灌溉等传统和新兴农业科技,改善土壤品质,增加农业单产,提高农用土地的综合效益。

  4、强化监管,把严格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对依法依规用地的认识,牢记前车之鉴,强化监管,确保不因违法违规用地问题影响全市和谐发展的大环境。一要提高认识,增强依法依规用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土地工作的敏感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土地政策;要坚决杜绝说一套做一套,把依法依规用地上升到政治高度,真正做到令行禁止。二要强化监管,严厉惩处违法违规用地。落实“党政同责”机制,明确党委、政府两个“一把手”为土地监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上下联动工作格局;结合开展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活动,查处违法违规用地典型案例,以儆效尤。三要加大力度,依法清理闲置土地。采取有力措施,依法对已供而未用的闲置浪费土地进行清理检查,该整改的限期整改,该清退的坚决清退。不能容许一面喊土地紧张,一面任由土地闲置浪费的“怪象”存在,不给恶意圈地、囤地者任何可乘之机。要从机制上下功夫,避免供地后监管失位现象出现。

  5、完善机制,为土地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建立政府层面土地利用咨询决策机制。成立土地利用咨询委员会,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国土、发改、规划、税务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聘请权威土地专家参与,在制定全市土地工作相关政策、重大用地事项等方面,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咨询论证。二是建立专家咨询论证机制。由专业机构对具体项目用地进行全面、系统的技术分析,提出建议,为政府土地部门审批土地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建立违法违规用地预警处置机制。完善基层土地监管组织体系,建立村级土管员、基本农田管护员、信访信息员、土地监督员“四员一体”的村民委员会土地管理责任制,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早查处”。四是建立土地资源监管科技保障机制。借鉴天津、江苏等地先进经验,启动“数字国土”工程,特别是要利用我市电子信息台帐、卫星遥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土地工作的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处置。五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自上而下逐级建立土地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考核体系,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年终将考核结果进行通报,严格兑现奖惩措施。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