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重庆新一轮大开放大发展提速推进,两江新区、保税港区、悦来国际博览中心、机场扩建、中央公园等大量国家、市级重点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渝北,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如何管好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全面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是摆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渝北区积极应对挑战,主动作为,勇于实践,在强化建设用地全程监管、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方面作了很多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
2007—2011年,连续5年顺利完成重庆市政府下达的耕地保护目标任务;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均控制在市级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建设用地地均GDP、土地供应率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新增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态势明显。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市前列,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8月,在重庆市国土房管局的鼎力支持下,经国土资源部组织现场考核和综合评审,渝北区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
重庆市渝北区在国土资源供应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好供前三道关”。在土地供前规划环节,要求所有建设项目用地首先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两规一经编制,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调整,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供应土地。调整城乡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容积率、公共绿地面积等强制性内容及因此需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报有权机关批准。同时,加大对基本农田的监管力度,将耕地保护纳入区政府对镇街的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坚决制止通过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方式,规避占用基本农田报批的违法行为。
在集中统一决策环节,组建区土地开发和利用管理工作委员会,集体审定全区所有项目用地和土地资产处置,彻底杜绝多头管地现象。至2011年底,已审议通过土地事项500余宗近20万亩(含土地储备),审减35宗2700亩,进一步强化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在项目准入环节,优先向投入产出强度高及节能环保型项目供地,对拟引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总平面布置图、产品市场前景及公司履约能力等进行认真分析论证和调查,对建设项目投入、产出等硬性指标从严把关,达不到条件的一律核减用地规模,并将上述指标作为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依据。同时,针对目前土地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渝北区创新举措,积极推进履约保证制度的建立,准备出台《重庆市渝北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监管办法(试行)》。该《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国土部门交付土地的时间、状态和用地单位的土地出让价款支付时间、开工时间、竣工时间、投资额、投资强度等。用地单位认为政府或政府部门违约的,可以依据合同向违约方要求支付违约金。区财政设立合同履约赔付基金,专项用于支付政府或政府部门违约的赔偿。以出让或划拨方式供应的建设用地,用地单位按土地出让或划拨价款总额的5%(最多不超过500万元)缴纳出让合同、划拨土地决定书履约保证金。目前文件已按程序报审,通过后即可实施。
在把好供前三道关的基础上,渝北区通过积极做好供后四件事,强化建设用地全程监管,全面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一是做好建设用地跟踪管理。从2009年起,建立健全了建设用地跟踪管理制度,截至目前,已制作并发出跟踪管理卡近300张,向未及时按要求提供《施工许可证》并开工建设的用地业主发出温馨提示140份600公顷,发出《拟处置闲置土地通知书》80宗,有力地避免了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
二是做好闲置土地处置。自2008年6月起,成立了闲置土地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闲置土地专项清查,截至目前,已处置完毕134宗457公顷(已督促开工建设97宗360公顷,收回土地使用权14宗26公顷,已征收土地闲置费11宗170万元)。
三是做好出让合同履约监管。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出让合同的监管工作,对全区未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及时竣工地块进行了清理,追究了7宗土地出让合同违约责任;组织国土、工商、规划、国税、地税、公安、财政、审计等部门,对2002年以来涉及股权转让和土地使用权转让行为的纳税情况进行了清理,并查补税费3亿余元。
四是做好投资审计。对占地30亩以上、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竣工时统一组织审计监督,凡擅自减少投资规模或未按投资约定协议实施建设的,按规定要求予以处罚。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